透过改革热词 读懂民生期盼⑥农业

发布时间:2024-08-27 信息来源:安阳日报 字体大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加载失败

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农田建设提质 赋能粮食安全 

安阳融媒记者 郝亚伟 文/图

    8月19日上午,“90后”新农人张先智照例来到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查看玉米长势。现场,一排排玉米植株挺拔整齐、绿浪涌动,玉米吐樱秀穗,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在张先智的记忆里,种地是件苦差事。他举例说,2013年,他父亲种了60亩地,打药用的是传统手压喷雾器,一个人需要两天时间。如今,张先智流转2460亩土地,采用无人植保机,3天时间就能打一遍药。他说,自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他掰着手指头细数好处:最直观的好处是路好走、水好排了;最实惠的好处是种粮成本减少了;最重要的好处是旱涝保收、确保丰产;最让农民舒心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个人“零投入”,完全由政府出资。

    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建设了广润坡14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机械化操作,不断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赋能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广润坡14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作为“河南一流、全国领先”的高标准农田“升级版”,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可持续的“安阳模式”。

    同时,我市携手河南中粮集团,依托示范区内85家农业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对示范区农田进行“耕、种、管、收、售”全过程托管,形成了保姆式经营、智能化作业、呵护式服务等发展新模式;依托茶店河、洪河、汤河“三河补源”独特优势,建立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双水源”灌溉体系,全面应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年节水996.5万立方米、节肥2300吨,实现了减耗增效;在项目区内新建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引进耕地质量提升绿色集成方案,推广使用“三土三方”新技术,使粮食产量提高了10%至20%;建立“5+1”农技服务新模式,设立农技农艺专家工作站、农业科技监测预警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站、老区土壤医院安阳工作站、农业应急物资储备站5个工作站,建设了全省首家千亩无人农场。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工程,广润坡示范区粮食产量亩均可增产130公斤以上,年节水996.5万立方米、节肥2300吨以上、节药3.36吨以上,真正实现了节能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大棚里的乡村“丰”景

安阳融媒记者 王嘉晨

    初秋已至,瓜果飘香。8月20日,内黄县冯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大棚内,小米椒、黄瓜、茄子、豆角迎来了新一季的丰收,村民忙着采摘、装箱,一片繁忙景象。

    2019年,该村在全市成立了首家“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全村782名群众的耕地统一流转发展大棚种植。如今,该村大棚果蔬种植面积千余亩,年产量1800万公斤,产生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8个合作社持续增收、千余名村民就业。

    同样,汤阴县韩庄镇,大棚果蔬种植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该镇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如今,该镇三禾农庄的彩虹西瓜、火龙果,鑫庆农业的草莓、芹菜、冬枣,和顺农业的西红柿、黄瓜、青椒,均产量高、销路好、卖价优。

    我市不少乡镇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差适宜,非常适合果蔬生长。对此,市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其立足资源优势,在保证耕地的情况下以村、镇为单位,适度发展以大棚种植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大棚经济的区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平整、田肥沃、渠相通、路相连,显著改善其生产条件。

    “近年来,我们主要在减少田间用工、提高作业效率上下功夫,向科技和管理要单产,推动大棚种植不断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安阳融媒记者 李慧

    “多亏党和政府在关键时候拉了俺一把。现在,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打起了精神,有了干劲儿。”8月19日,滑县白道口镇石佛村监测对象李书有谈到防止返贫致贫帮扶政策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李书有一家共有7口人,日子过得也算平淡幸福。2022年10月,李书有之子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次年,李书有为其捐献了骨髓。虽说换髓手术很成功,但高额的医疗费用及后续花销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两个主要劳动力身体素质下降不能干重活儿,加之儿媳要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全家人天天愁眉苦脸。经过镇、村两级研判,于今年4月将其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进行帮扶。

    “现在,医疗费用报销增加了,3个孩子和我们老两口办理了低保,村里还给老伴儿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家里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李书有面带微笑说。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近年来,我市加快织密返贫致贫防控网,让得益于“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平台”的人越来越多。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监测对象14179户41752人,其中,今年新识别监测对象136户479人。对新纳入的监测对象,帮扶责任人定期入户走访,通过落实产业、就业、医疗、教育、住房、金融、兜底等帮扶政策,确保帮扶政策对困难家庭“管用够用”。

    拓展就业渠道是保障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市利用“春风行动”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进行重点帮扶,累计组织招聘会279场,为脱贫人口提供就业岗位40167个,全市帮扶车间让3380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年人均增收3.5万元。同时,我市还立足各县(市、区)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顺应乡土人才成长规律,挖掘培育了林州建筑工匠、汤阴艾灸工匠等一批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乡村工匠,打造了林州建筑工、中原艾工等劳务品牌,带动3000余人脱贫户实现就业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实施精准监测帮扶,做好政策衔接落地,夯实产业根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实现稳定增收致富,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科科长常奇岭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