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战“三夏”)农技“把脉开方”
助力90.3万亩小麦收获
6月8日,内黄县90.3万亩小麦夏收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今年全县小麦收成不错!”内黄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武贵州高兴地说。
作为农业大县的内黄县,今年夏粮生产可谓一波三折,先后受到晚播、暖冬、倒春寒、干旱、倒伏及干热风等不利条件的影响。
该县农业农村部门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科学部署、上下贯通、快速反应、多方联动、协调有序;数百名农业技术人员不间断地奔赴田间地头,授业解惑,不辞辛苦,保障了夏粮生产。
“为了保障收成,我们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就进行了严格筛选,不仅要有良好的抗病性、抗倒伏性,还要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内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韩志乾说,“全县大多采取‘小麦+辣椒’或者‘小麦+花生’这样的套种模式,因而小麦植株必须挺拔,叶、穗不能呈伞状太过发散,否则会影响辣椒、花生的生长。”
气温高,降水少,干热风……面对较往年恶劣的天气条件,内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中心工作,牵头制定了《内黄县农业农村局关于2025年全县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指导意见》《内黄县农业农村局关于科学防范应对干热风的技术指导意见》《关于毫不松懈做好小麦后期管理暨防灾减灾技术指导的通知》《关于小麦倒伏应对补救的技术指导意见》等,提前安排部署,防患于未然。按照“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要求,该县农业系统组织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分包全县532个行政村,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动态,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重点难点问题。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解答农民的技术难题。
种植管理是确保夏粮产量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内黄县也结合自身小麦种植特点,采用了节水省肥灌溉新技术。
“我们推广的是微喷灌溉技术。这项技术是在麦地里铺设软管。这些软管每隔5米就有一个出水孔,能够喷出伞状水雾,覆盖周边5米范围内的麦苗。后续,我们根据实际需求,指导种植户在进水口加装肥料桶,让肥料随着灌溉用水一起进入软管,均匀地作用在麦田里。”韩志乾向记者介绍,“内黄县的水资源并不是特别丰富,有些地块土质黏,大水漫灌一方面对用水造成较大负担,另一方面灌溉后麦田泥泞一片,不方便后续管理。所以,我们在很早之前就不再建议使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与滴灌技术相比,微喷灌溉技术有明显的优势。韩志乾进一步介绍:“在小麦生长管理后期,特别是进入灌浆期,正是干热风较为频繁的时候。干热风会造成小麦加速死亡,影响千粒重,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经过我们的观测,在5月中旬的那一轮高温天气中,微喷灌溉下的麦田地面温度比一般地面温度低了五六摄氏度,可以说直接改变了微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干热风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这是滴灌做不到的。”
经过三年的实践,微喷灌溉技术展现出技术要求低、使用成本低、节水省肥的优势,且能起到一定的防灾减灾作用,因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所接受,采用面积从最初的2000亩扩大到现在的5万余亩。
下一步,内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会不断加强对微喷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
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长管理中的另一项重要课题。针对锈病、白粉病、蚜虫这些常见病虫害,内黄县已经具有了丰富的预防和治疗经验。
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在该县呈多发趋势,一旦出现就很难根治。因此,内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了对该种病害的相关研究,加大了相关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建议农户将小麦茎基腐病的预防提前至拌种环节,从根本上进行预防。
眼看夏粮收成有了保障,压在韩志乾和广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员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然而,夏收过后就是夏种和夏管,他们将马不停蹄奔赴下一个“战场”,分类做好夏播秋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指导农户及时进行查苗补种、浇水施肥,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相关阅读: